【摘要】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众多险企纷纷上市。面对风云变幻的股市,很多投资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很多人都持观望的态度。入市时间的保险行业正在通过一种手段向投资者传递保险行业的“美好”那就是——高管增持。
高管增持时点“敏感”
上交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中国太保两名高管再度于二级市场增持自家股票,增持份额共计1.95万股,涉及资金37万元。这两名高管分别是副总裁孙培坚、常务副总裁徐敬惠。其中,孙分别在9月19日、9月20日,先后以19.35元/股、18.79元/股,增持太保股份1000股和8500股;徐则在9月19日以19.15元/股增持1万股。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太保高管首次增持自家股。记者在查阅过往资料后统计发现,自2009年5月21日开始,太保先后有9名高管共计51次增持自家股票,三年多以来的增持价格区间在16.88元/股至24.84元/股之间。
无独有偶,9月28日,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通过其持有100%股权的Excel Class Investments Limited,从二级市场购入新华保险H股股份2万股,成交均价为每股24.275港元。算上康典9月13日首次增持的3万股,两次增持后康典合计持有新华保险5万股,全部为H股。
对于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自家股票,业内人士解读称,多出于以下四个目的:一是认为公司价值被低估;二是为维持高管持股比例;三是为兑现股权激励等原因被动买入;四是为再融资方案顺利通过并得到市场认可。
从目前所获知的信息来看,中国太保与新华保险并无再融资方案和股权激励机制,所以高管增持的动机为前两者的概率较大。从两家险企公司性质来剖析,“高管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然而,这些高管增持于敏感时点,也让市场人士质疑背后有做秀之嫌。以新华保险为例,A和H 股有约9.5和6.4 亿股将于今年12 月15 日及16 日满一年后开始解禁,是当前流动A股和H 股的6倍和1.6倍。而中国太保三年多来的高管增持也多次处于大小非解禁期的关键时点。
业绩复苏的信号?
但不可否认的是,保险股已经身处底部。中国太保与新华保险高管此时“抄底”,是否传递了业绩复苏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险股身处底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无论是财务业绩、资本状况、保费增速还是监管政策,各方面均缺乏亮点,四季度保险股表现或仍乏善可陈。
据消息人士透露,被视为保险股一大催化剂的“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于年底前出台的预期可能化为泡影。而商业大病医疗保险和系列投资新政等鼓励性监管政策,已被市场广泛认知,市场关注的重点已从消息层面(是否实施)逐步过渡到实质层面(影响大小)。
从目前了解到的政策进展来看,上述重大鼓励性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恐怕明年才会见分晓,今年四季度期间难有实质效应产生。而保险公司疲弱的投资业绩也限制了当前保单收益率水平,令保费增长短期难以突围。
当然,如果资本市场出现明显的起色,保险股浮亏得以缩小,其股价闻风起舞亦是大概率事件。从目前来看,目前正逢债券市场大幅调整结束,四季度债市不缺机会;而股市震荡向上预期的增强,及央企出手增持等利好消息,亦从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
提示:不管险企用何种方法让投资者看好它们,自身的发展很重要,没有自身实力的支撑,即使吸引很多消费者持有股票也无济于事,甚至摔得更狠。
温馨提示:在实际保险问题情景中,个案情况都有所差异,为了高效解决您的问题,保障合法权益,建议您直接向专业人士说明情况,解决您的实际问题。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理赔圈发布,保优赔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保优赔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客服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