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业在疫情中的风险保障价值有目共睹。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保险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保障作用仍未充分发挥,保险业如何解决社会、企业和家庭的补偿、稳定和未来可持续上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业内人士认为,于保险行业而言,此次疫情对提升风险预防、救援和损失补偿在内的一体化风险保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契机。
保障作用未充分发挥
纵观全行业,各家机构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捐款、捐赠医疗物资、赠险、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升级理赔服务、提供远程诊疗等健康管理服务、驰援资本市场等方面。通过这些应对措施,彰显保险业的社会价值。
不过,从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保险密度均超过了2900美元/人,中国的保险密度为406 美元/人,仅为日本保险密度的11.71%;中国保险深度为4.22%,落后于美国(7.14%)、英国(10.61%)和日本(8.66%)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可见,中国保险密度和深度虽然保持较高速增长,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原因既有保险普及教育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等因素,也有保险业自身因素。
尤其多年来,保险行业中“一险独大”局面未明显改变,其他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保险业务发展程度还不够,例如取消类责任保险、营业中断损失保险、雇主责任险、货物运输险、企业财产保险等,且这些业务在财险行业中占比很小。
以企业财产保险为例,记者依据公开数据统计发现,2013年~2018年,财产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481.16亿元、7544.4亿元、8423.26亿元、9266.2亿元、10541.4亿元、11755.7亿元;企业财产保险占财险行业保费收入比重分别为5.8%、5.1%、4.6%、4.1%、3.7%、3.5%。同期,赔付金额方面,企业财产保险赔付金额占比分别为1.2%、1.1%、1%、1.9%、1.2%、1.14%。不管是保费收入还是赔付金额,整体均呈现下滑趋势。
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汪波涛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已有14家保险公司完成近30单新冠肺炎的专属赔付,赔付金额在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综合来看,新冠肺炎专属赔付金额低于保险公司超2亿元的捐款金额。
北京联合大学保险系讲师杨泽云对记者表示,某种程度而言,保险的作用是“赔”出来的,即保险保障作用如何更多是看其赔付了多少保险金。从目前来看,保险业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薄弱部分亟待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殊时期,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风险保障需求都较为突出,但是保险业对一部分风险仍未覆盖或渗透率低,保障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对政府而言,以往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处理等,耗费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若商业保险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治理,则可以有效放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杠杆效应,缓解政府在疫情救助中的压力,降低风险和损失。
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网站,此次山东省应急厅联合商业保险公司,已启动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政府应急救助补偿金的特别约定条款,为疫情处置工作中身故或致残的一线疾控工作人员和感染疫情致残、身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应急救助补偿金保障。根据山东省基本条款的赔偿标准,每人人身救助金限额15万元;抢险救灾、应急救援人员的救助金限额25万元/人。
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高级经济师王和撰文指出,从政府稳定财政预算的需求出发,通过安排相关保险,转移可能产生的“预算外开支”。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农房保险”“自然灾害公共责任保险”和“政府扶贫救助保险”。未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责任保险”,解决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产生的财政压力,平滑财政预算。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而财险中营业中断保险(即利润损失保险)和取消保险,正好能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险补偿。
营业中断保险,是对被保险人指定地点的物质财产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企业生产停顿或营业中断而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不同于企财险,营业中断保险以附加险形式存在,承保的是间接损失,如营业中断期间的毛利润损失、增加的营业费用、工资等方面。
例如,某个酒店,在某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一切险及其项下营业中断保险,其中附加营业中断保险方案:保险期限1年,毛利润赔偿限额为2000万元,最大赔偿期限6个月,费率0.5‰,保费1万元,每次事故绝对免赔3天。
而取消类责任保险主要是针对旅游相关行业、大型赛事、大型活动的举办方因气候、突发公共事件和各种意外事件导致营业额减少或活动取消的损失。
根据安联最新发布的《安联年度风险指数2020》报告,营业中断风险以30%的得票率成为中国企业在2020年将面临的首要风险。
王和对记者表示,国内企业普遍较为关注物质财产损失,对营业中断造成的间接损失的重视程度较低,企业面对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并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来维持持续经营。同时,营业中断保险赔偿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发生物质损失,此次疫情并未造成物质损失,因此并不在赔偿范围内。而且,目前国内保险企业不提供或者很少提供覆盖因传染性疾病导致营业中断的保障,这个现实情况,需要得到更多力量的重视。
对家庭而言,疾病或重大事故突然来临,会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和成员的人身安全,因此人身保险,尤其健康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能够解决低收入家庭“因病返贫”,减轻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负担等问题。
变革契机来临
可以预见的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引发保险业转向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思考,从而给保险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正如上述分析,营业中断险的渗透和覆盖处于低水平,但结构合理的营业中断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关键运营资金,对企业复产复工具有重要意义。
王和认为,保险业应从全面高质量发展出发,一方面是将“各类法定传染病”作为承保风险,将营业中断保险和取消保险作为重点产品加以推广;另一方面是围绕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高度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完善产品、技术和服务体系。例如生产性企业,要特别关注营业中断和合同(订单)风险。服务性企业,要特别关注宾馆、餐饮、娱乐、交通、旅行社、零售企业等。
不仅如此,某财险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疫情中,保险公司虽然反应很积极,但处理过程中很被动。保险业在风险管理中应可以更主动作为,从事后补偿逐渐转向事前“预警”,真正实现包括风险预防、救援和损失补偿在内的一体化风险保障机制。
基于此思路,上海云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秦莺提出,未来可设置“应对突发公共医疗事件的专项准备金”(以下简称“专项准备金”),以专项准备金作为切入点,或可成为保险行业变革的一次契机。
秦莺认为,专项准备金的资金构成为社保基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或企业年金;在运作方面,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即政府扮演监管的角色,可由银保监会派驻专人加入组织架构进行管理,商业保险公司(联盟体)承担实际运营的主要工作,包括: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征,设计保险产品的细节(保障责任&赔付及对应的医疗服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增补新的疾病种类,由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来参与专项准备金的投资运作,并定期公布各类运营数据以及风险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健康险市场仍处于业务占比低、渗透率低的现实情况,秦莺表示,造成上述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缺乏甄别必要医疗支出和非必要医疗支出的能力,这正是因为获得医院诊疗数据困难,在开发设计健康险产品之时,使得保险公司科学合理制定产品价格的能力偏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接受度不高,没有投保欲望。
若国内保险公司能够加强对医疗产业的一体化布局,就有望建立病前风险筛选、治疗中和治疗后费用管控,降低赔付成本支出,提升控费能力,从而设计出更具备性价比的健康险产品,进一步激发消费者投保需求。此次疫情可作为一个变革契机,或将启发更多险企发力构建医疗健康领域“保险+”生态圈。据悉,在疫情期间,已经有极个别险企利用自身在医疗健康、医保科技等方面的积累,为政府部门提供基于人口轨迹的新冠疫情跟踪及疫情预测,为普通公众开展线上免费义诊、心理咨询等。众安在线通过APP上线“疫情助手”和“免费医生问诊”服务,开通抗击疫情心理援助专线,众安互联网医院上线24小时发热门诊免费服务。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