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保优赔
保优赔 保优赔理赔 明化保险 深圳明化 全国理赔热线
保优赔保险理赔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平安推熬夜保险一夜走红,到底是护身神器还是营销噱头?

loadingloading
[提要]一句“很累”成遗言。周五晚上九点,82年的沈瑞君回家以后告诉妻子,自己很累。妻子早上8点醒来,发现其身体已凉,送去急救。四十分钟后,医生宣布他疑似心梗或者脑猝死。一周前,一位券




一句“很累”成遗言。周五晚上九点,82年的沈瑞君回家以后告诉妻子,自己很累。妻子早上8点醒来,发现其身体已凉,送去急救。四十分钟后,医生宣布他疑似心梗或者脑猝死。


一周前,一位券商研究员晚上在家中猝然离世的消息,引发了金融圈对工作压力和身体健康问题的讨论。


也由此,平安推出的一款“熬夜险”走红网络,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受到关注。因其“熬夜险”之名,保费不高,再加上最近金融英才猝然离世的消息频发,这个险种短短两天刷爆金融朋友圈,已有8千多人购买。


 

但岛叔注意到,随着熬夜险的“水涨船高”,一天时间不到,这份熬夜险的保费价格由24.5元变成50元。


多位年轻金融从业人员过早离世



就在11月18日,国内“对冲基金第一人”,知名私募人士,博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前总经理刘宏先生,因胆囊癌扩散去世,年仅54岁。


据刘宏好友透露,刘宏生前工作忙,三餐极不规律,甚至长期不吃早餐,再加上从事的是高压的金融投资工作,最终导致了这位金融奇才过早陨落。


而在此之前,类似的事件已发生多次:


11月上旬,从业10年刚转做卖方的研究员沈瑞君在家中猝亡,年仅36岁,令人扼腕叹息;

7月,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研究总监、董事总经理杨晔周末在家中猝然离世;

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然离世;  

4月,37岁的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3月,中邮基金灵魂媒体总经理周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5岁。


其中,多位过早离世的金融行业人士,都从事买方投资或投资银行等。基金行业,基民看重基金经理的排名和短期业绩,基金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几乎也都和基金经理的年度业绩排名直接挂钩。


金融行业的人长期脑力劳动强度大、生活不规律、缺少运动等,心脑血管病就成了生命的最大威胁。




“熬夜险”销售突然火爆 



接连发生的猝死案例,让这份“熬夜险”迎来了销售火爆的场景,来自金融圈、IT圈、媒体圈等熬夜高产群体的人们,似乎被大批量戳中痛点。产品因为包含猝死内容,在微信上被大家接力传播,甚至视作“少熬夜、保重身体”的提醒。


“熬夜险”还特别列出了一些场景,比如出差交通意外、工作应酬意外(喝酒猝死)、熬夜加班猝死、特殊节点血拼猝死……可以说真的是为金融人量身定制的了。


细看这份熬夜险,并不是新产品,而是一份将意外保险、猝死疾病保障和救护车费保险组合打包的产品。该款保险虽然是意外险的一种,但它却包括了猝死保障项目。许多人可能对此不解:自己买的有意外险,难道不包括猝死吗?是的,意外死亡和猝死本意不同。


                                                                   


通常人们会认为,猝死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但目前市场上的意外险很多不包含猝死责任。因为意外险的定义是,以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致使身体受到的伤害。比如车祸、高空坠物砸伤等。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猝死定义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也就是说,就是患者“因病突然死亡”,所以,猝死不符合意外伤害的定义,购买意外险不能赔付,只能通过疾病保险、寿险赔付。


然而随着资讯发达,每次猝死案例的增加,都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防线。大家对猝死的恐惧与日俱增,便产生了对这类险种的需求。


从《平安猝死疾病保险条款》来看,这款所谓的“熬夜险”,强调的仅是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引发的猝死可能性,熬夜只是发生事故的场景之一而已,并非仅仅针对熬夜产生的猝死风险。


针对消费者对猝死的恐惧,这款产品将猝死事件的时间延长,从发病到死亡时间,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在6小时基础上,延长至24小时。此外,这款组合产品的意外险将交通、火灾、运动意外等大小意外包括进来,使得保障范围更广,也让这款产品最高保额达到40万。




熬夜护身“神器”or推销噱头?



其实早在2017年,岛叔就体验过这款熬夜险。那为何时隔一年之后这款保险产品又突然走热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安熬夜险”主体部分其实是一个意外险,主要是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或伤残,不管是熬不熬夜,意外伤害保险对大家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保费比较低,保障程度也比较高。可能现在大家关注的点,在险种的名字上,以及保险责任里有猝死。


最近金融行业包括保险圈有高管猝死,这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点。其实是意外和猝死两种责任的结合。


而在保险岛大学名誉校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原院长郝演苏看来,这款产品属于以猝死为保障责任的保险,其保险责任设计无问题。但如以“熬夜险”为产品名称则需商榷,因其保险责任无熬夜之说,且熬夜属不正常生活方式,承保此类风险可能不妥。由于此业务的条款无熬夜之说,应当是推销的噱头行为。


那消费者又是如何怎么看待这款产品的呢?一位行业精算师坦言,“就是一个普通的意外险,只是取了一个’熬夜险’的名字。我觉得特点是,价格特便宜,正常在线上买也得六七十块钱。熬夜险只是取了一个商品名,因为条款都是标准的意外险和猝死(情况)的寿险。猝死的责任,一般的意外险是没有的,熬夜险的条款也是分三个部分组成。”


“‘熬夜险’相对来说,让用户比较有代入感,一般讲意外险可能大家没有什么感觉。很多卖得比较好的保险产品,比如私家车意外险,其实一般意外险里面也都有私家车意外险,但取这么一个名字就感觉场景很强。消费者会去想,我每天开车,是不是需要去买一个。”该精算师认为,起“熬夜险”这种名字,在某些事件营销上会做得比较好。


“我的第一印象是,保险除了保障,还有风险管理(的功能)。这种保险提醒大家,熬夜猝死是一种风险,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管理这种风险,平衡工作与生活,唤醒大家对猝死风险的关注。”朱俊生说,因为“熬夜险”是对意外的保障,由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伤残的保障,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

熬夜、加班、宅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有保险公司在世界杯期间也推出过的“熬夜险”、“世界杯保险”。显然,谁都不能指望靠保险拯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态。


《都市热报》调查了328位有熬夜习惯的人,因为工作而熬夜的人占比不足10%,震惊吗?调查显示,有282人在睡前追剧、看电影、刷微博微信、玩电脑游戏、夜宵喝酒等,占总人数的86%;有31人表示为工作在加班熬夜,占总数的9.4%。


岛叔在这里还是要呼吁大家:别ZUO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垮了,什么保险不保险的,钱留给别人享福吗?!








温馨提示:在实际保险问题情景中,个案情况都有所差异,为了高效解决您的问题,保障合法权益,建议您直接向专业人士说明情况,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理赔圈发布,保优赔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保优赔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客服进行删除。

还有其他保险和理赔问题?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loading
  • 看不懂保险条款
  • 不清楚如何挑选保险产品
  • 如何快速申请理赔
  • 被拒赔、被少赔怎么办
  • 其他
请选择预约的问题类型
请输入2-6位中文字符的姓名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loading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

loadingloading

预约成功!

理赔顾问将在预约成功后30分钟内与您联系,请您注意接听来电,谢谢!

热门问答

最新资讯

更多>>
在线咨询

全国理赔热线

(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

电话咨询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