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为下阶段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探索建立国际板、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长期资金入市、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等内容均被提上日程。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优化布局、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鼓励保险业机构创新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风险防范有效、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保险业,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此外,要着力优化保险业组织体系,形成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推动保险集团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加强资源整合,依托保险主业促进业务协同,提高运营透明度。
《规划》为金融产业评估和社会融资结构两方面设定了清晰的量化目标:“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到“十二五”期末,股票和债券等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而“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为11.08%。
强调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强调,银行、证券、保险业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
金融机构破产的首次提出,凸显出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规划要求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这意味着银行垄断暴利时代的终结,政府为银行业托底的预期将被打消,银行业的市场蛋糕可能被券商、保险部分切分。
值得关注的是,“试水”建立国际板也被写进《规划》,国内投资人将获得投资跨国企业的机会。《规划》提出,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将进一步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资本市场长期效应可期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金融业的核心领域――证券市场而言,《规划》实施将带来的考验和利好“喜忧”并存,但长期效应仍值得期待。一方面,扩大股市规模、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等规划将为股市带来更大的资本“蛋糕”。另一方面,探索国际板则可能引发一定的资金分流恐慌,打破A股应声下跌的“魔咒”还有待实施条件的谨慎考量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
国际板的“抽血”则为A股走势增添了一些变数。部分专家认为,国际板长期来看或是利好,但短期显然是利空。
资深投资顾问余荩认为,国际板的推出与整个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开放程度以及整个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密切相关,须经过详细论证后才能进行,如在发行审批、会计准则、信息披露、按国际标准打击证券犯罪等制度方面予以完善,同时拓展避险工具对冲境外股市的传导风险,严防国际板沦为国际企业“圈钱板”。
据保险专家介绍,“十一五”时期我国保险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4%,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与此同时,保险市场上不同业务类型、多种组织形式的市场主体日趋丰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格局初步奠定,基本形成了种类丰富、保障全面、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协调发展,适度竞争、充满活力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也基本形成。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对老百姓关心的养老、健康以及菜篮子等民生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且针对公众普遍反映的理赔难和销售误导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规范保险市场秩序,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突出问题”。
《规划》指出,鼓励发展养老、健康、责任、汽车和农业等专业保险公司,探索发展信用保险专业机构,初步形成专业性保险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要更好发挥保险服务功能,不断丰富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个人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业务,以及与住房、汽车消费有关的保险业务。值得关注的,“按照规划部署,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将稳步推进,环境污染、公众安全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也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保险专家告诉记者,从近期大病保险制度的“超预期”出台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推广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将越来越快。不仅如此,为完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业界呼吁已久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也已列入规划。
上述专家同时强调,保险业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就要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和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为基础,紧密围绕国家改善民生目标,紧密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扩大内需、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挖掘保险服务潜力,扩大保险覆盖面。
尽管持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我国保险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覆盖面不宽,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粗放经营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市场秩序不规范、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等。
“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模式将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保险专家称,《规划》中提出要支持中小保险公司创新发展,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同时鼓励开展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稳步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并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依规投资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股权。
据了解,《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相互保险组织,试点设立自保公司。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完善、股权结构合理、市场化运作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探索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鼓励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发展,积极推动专属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保险公司。
“显而易见,这些鼓励创新政策会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也对保险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何种创新,都要以高素质人才为依托,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保险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专家如是说。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