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英雄的成就都会经历不凡的事情,华安保险的李光荣也是如此,他稳定中不失个性,沉默中露着生机。他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企业家,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后,除经营管理外,李光荣平日里一直琢磨着如何将知识与商业结合起来,使企业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放型创新应主要实现创新主体与外界的高效协同,以解决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减少创新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华安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引智”。我们依靠股东所办的博士后工作站,采取课题招标、挂职交流等方式,把一些具有相关理论功底、实践兴趣的博士后吸引到华安来。他们把专业理论与华安实际联系起来,在华安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华安员工也在有关交流、合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目前,一些博士后出站后已留在华安,成为企业“内部人”,继续推动华安的创新和成长。
创新一直是华安着力在做的。近年来,华安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研发了金龙收益联动型理财保险、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学贷险)等新型产品,推行了连锁门店式营销模式。学贷险由发放助学贷款的银行向华安投保,并以借款学生的履约风险作为保险责任,就是说当借款学生还不了贷款时,华安将替他还款。自从2006年投放市场以来,至今年6月底,学贷险已累计承保全国10余个省市300多所高校的借款学生33万人,累计承保助学贷款30多亿元,实现保费收入近3亿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延伸拓展了有关合作银行、高校的其他一些保险业务,从而使学贷险既成为华安创新业务的重要来源和载体,也促进了华安传统业务的发展。
几经变动,根据华安公开披露信息显示,除了特华投资外,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还有湖南湘晖资产经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湘晖股份)、广州市泽达棉麻纺织品有限公司等8家。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上述股东均为民营资本,我们不知道这8家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关联。但是前两大股东特华投资、湖南湘晖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与资本系"德隆系"的渊源却早已为公众津津乐道。
此前有媒体报道,德隆系资金链断裂后,德隆系掌门人唐万新曾亲自向其"朋友"李光荣借款3-4亿元。而李光荣正是特华投资的董事长。湘晖股份则是德隆系的"遗孤"。除此之外,特华投资高层、华民慈善基金理事长卢德之被直指为湘晖股份实际控制人。
就在前不久,华安保险通过受让,持有精达股份18.34%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宝光股份总股本的9.12%,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当人们纷纷猜测华安保险欲借壳上市之时,公司公开表示,尚未讨论上市相关议题。同时,虽然公司是精达股份第一大股东,但公司会坚持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而对于宝光股份,并未对控制权问题做重点考虑。
这样的回应,不禁让人想起特华投资进入时,业内猜测“华安保险不过是特华投资资本运作的一个平台。”
刚进入华安保险的时候,李光荣也曾在公司内部说:"特华投资有非常强大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好好地送华安一程,至少可以使华安的资本金做到20亿,保费做到50-80亿,当然,前20亿由我来做,后50-80亿由大家做。"
可是,擅长资本操作的李光荣似乎耐不住保险公司缓慢盈利的发展之路,带领华安保险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2004年,华安保险保费收入14.5亿元,位列中资财险第9位,这一位置保持到了2006年底,这一年,公司保费收入达到28.3亿元。
可是,在2007年大牛市的年初,华安保险开始全面转型做理财险。由于理财险是非寿险投资型险种,仅有收入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能进入风险保费收入。所以当年华安保险全年保费收入跌至8.3亿元,位列中资财险公司18位。
不过,依托2007年资本市场的繁荣,理财险给华安带来了大量现金收入,华安保险2007年的净利润更超过了10亿元。但这样的好日子在2008年股市调整后很快结束了。
2009年,华安保险不得不从理财险回归传统财险和学贷险。这一年,公司多份保费收入一下子从2008年的7.5亿增长到2009年的28.1亿。根据最新出炉的2010年1-7月份数据,华安保险今年以来的保费收入已经超过24亿,同比增长111.3%,年终保费有望达到历史高点。
可是,这一回归,李光荣能否带领华安保险做实主业,还有他几年前提出的目标什么时候得以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荣
李光荣,湖南南县人,1963年8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中共党员。先后获中南财经大学学士,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位。现为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