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买保险,挑的是保险产品,而不是保险公司。
可是江湖险恶,你看那些线下代理人,卖着价格贵几万的保险,还挂着侠义道的招牌。
他们说:
——小公司没有实力,赔付没保障,而我们是大品牌,服务好,理赔快......blabla...
这时的你又懵了,求助无门心茫然。
也罢,
公子写了个长文,一次性解决大家的困惑。
一
所谓的「小公司」到底有多小?
江湖上保险公司林立,但是它远比你想象的要少。
现在大陆有多少保险公司呢?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12月,在大陆经营的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2家,人身险公司96家,财产险公司89家。
但是以大家熟知的「中国平安」为例,它分为:平安人寿、平安健康险、平安养老和平安财险四家子公司。这四家公司各持有一块牌照,也就是说,仅平安一家就持有4块牌照。
所以呢,真实数字要比直接加和少一些,在120家左右。
而香港,点大的地方,就有一百五六十家保险公司,
相较之下,大陆可以说是人丁稀落,少得可怜了。
量少的结果,是这些保险公司的质量真的很高。
我仿佛看到了你的满脸狐疑,真的吗?
在这些保险公司中,简单可以分为三大流派:
1)品牌公司
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等。
这些大公司大多发源于上世纪末,股东实力较强、注册资金大,同时广告宣传投入较多、知名度高。
这些,也正是许多老百姓和保险代理人口中的「大公司」。
2)合资公司
比如瑞泰人寿、中英人寿、工银安盛、中信保诚等等
我们试举几例:
中英人寿:中粮集团和英国英杰华保险集团的合资,后者诞生于1696年,是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
工银安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五矿集团和法国安盛的合资,后者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
瑞泰人寿:中国国电集团和英国耆卫保险集团的合资,后者成立于南非,业务遍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保险公司,外有一流的国际保险公司做外援,内有大央企、大银行站台,才是真正的王者。
只是因为行事比较低调,不太重视广告和营销,导致知名度不高,但经营策略稳健,更注重长期稳定发展,
做到了真正的低调奢华有内涵。
3)新兴公司
常听说的比如百年人寿、信美相互、华贵人寿等等
我们也试举几例:
众安保险:三大股东分别是阿里、腾讯、平安
信美相互:大股东是阿里
百年人寿:大股东是绿城
华贵人寿:大股东是茅台
这些新兴公司出生晚,刚拿到牌照,市场就被巨头们瓜分完了。为了抢占份额,往往会低利润经营,注重市场规模发展,产品的价格一般会比较便宜。
但是实力一点都不差,背后都是国内知名大企业,大股东中最差的也是地方政府的「亲儿子」。
有些线下代理人开口就是保险公司分大小,那我可就纳闷了:
你来告诉我哪家算小公司?
在大陆卖保险是要牌照的。而想拿到牌照非常难。
上图是保险法第68条的规定。第一条就写明了,要求股东是必须干干净净的,而且净资产不得低于2个亿。
而在真实情况下,没有20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且即便是有这钱,也得有足够的背景,不然就得排队,据说在保监会排队等批牌照的公司都超过了200家。
然后呢?2016年批了12家,2017年批了6家,你们猜18年批了几家?
Only 1家,就是京东合资入股的安联(中国)财险。
你就说严不严?你就说难不难?
所以说,保险是大佬们的游戏,是大佬们斗技的舞台,真不是随随便便阿猫阿狗就开得了保险公司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只有相对的大小,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
二
当我们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到底在挑什么?
——我们XX保险已经有30年历史了,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大而不能倒」了。买我们家的保险,安全放心。
线下代理人说得天花乱坠。
这些重要吗?重要,对保险公司自己重要。
但这些跟我们老百姓隔了十万八千里,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关我P事。
公子总结了下,真正对咱们老百姓重要的是一共四方面:
0、安全
1、理赔
2、条款
安全的问题公子先按下不表,在第三部分我会详细介绍每张保单背后的大家伙——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
只丢个结论在这里,
所有保单的安全性都是一样的,只要五星红旗不倒,你的保单指定能赔。
大公司大而不能倒,小公司小而不会倒。同在银保监会的监管机制底下,没倒闭的可能。
大家都很安全,所以公子把安全性放在了第0位。
1、理赔
理赔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环节了,很多人总是会担心在小保险公司买了不赔。
这种担心,从逻辑上就有问题,
因为公司大,本不需要理赔的,保险公司都愿意赔?
因为公司小,本应该要理赔的,保险公司就会故意不赔?
好像不是这样的吧。
但凡是保险公司,理赔都有个原则,叫不惜赔、不滥赔。
如果风险明确,符合理赔条款无异议,那么保险公司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份保单而丢掉自己的名声,要知道,理赔才是保险公司的口碑源泉。
同样,如果风险不明确,理赔条款界定不明显,这种情况就算是大保险公司,也是会产生争议的。
说得粗俗一点:保险公司从注册到运营,成本这么高,犯得着为几十万的一份保单斤斤计较?
公子拿到了部分保险公司的18年的理赔数据:
大家可以发现,各家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能达到97%以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97%的理赔率并不是说保险公司从100张保单里随便抽出来三张说,这三张咱们不赔了。
每一张不赔的保单保险公司都有理有据:
咱们买的保险,就是和保险公司签订的一份合同,关于保障内容、理赔约定,从签订的那一刻起,就以法律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了。符合条款,保险公司不敢不赔,不符合条款,亲戚是保险公司董事也没用。
就是一句话,该赔一定会赔,不该赔一定不赔。
2、条款
这时候线下代理人说了,
小公司的合同条款有坑,而我们大公司比较重视品牌、讲究诚信。
这句话乍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是呢.......无妨,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15年的时候,徐先生投保了平安的平安福,17年确诊得了冠心病,做了冠状动脉支架(非开胸),花了十几万。
出院后找某安理赔,结果被拒赔了。用户不服,到法院起诉保险公司,最后还是败诉……
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户当时选择了伤害较小的手术方式,没有开胸,所以不属于重大疾病。
徐先生想,好吧,不算重疾认倒霉了,但是你总得给我算轻症,赔一部分吧?
而倒霉的是,XX福的条款比较黑,不保这个高发轻症。
坑爹了......
拿这些事情跟线下代理人讲,
线下代理人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大保险公司的条款,怎么能算是坑呢?
活脱脱一个现代版孔乙己。
咱虽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大保险公司一定比小保险公司坑多。
但是从常理上判断,小保险公司合同里的坑要相对少。
由于所有产品的合同条款都是公开的,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找到、看到,这其中肯定也是包括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
小公司本来就跟大公司竞争时处于下风,如果敢从条款上面动手脚,那真叫作死。
经验丰富的大公司一旦发现了,本来自家的销售人员就多,一人一句坏话就能让小公司声名扫地,再请几个自媒体宣传一下,那么这家小公司就很难咸鱼翻身了。
可是还是总有人会担心:
合同是保险公司编写的,万一把条款写个模棱两可,搞个文字游戏,到时候拒赔怎么办?
正是由于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编写的,所以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从法律上讲是偏向你的。
但是公子见到最多的情况是,自己粗心没看条款,或者是没理解条款里的意思,然后需要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就理直气壮地说:你看看这里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是你没看。这时候法律就没办法帮你了。
那有人就要说了,咱们老百姓对看保险合同又不在行,一辈子看不了几次,哪里知道坑在哪里啊?
没办法,这时候就需要的是有良知的专业人士为你排坑了。
有问题,就来撩我吧。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