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下半年以来,保监会推出了诸多举措,甚至监管理念也发生了些微变化,被媒体称为“新政”。这些新政开始为保险资金全方位大幅“松绑”。因此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保险资金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崭新舞台。
中国经济面临转折点,中国的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也面临着抉择:保险业资产已超过9万亿、年内突破10万亿大关几无悬念;投资渠道已大幅放宽,尤其进入了房地产和股市等备受各方关注的领域;受长期负债约束的保险资金,既要保证长期的绝对收益率,又面临信托和理财等短期产品高收益率的竞争压力;作为商业机构的保险公司存在盈利诉求,但作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又肩负道德投资等社会责任等等。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崭新舞台。那么身处于经济转型升级这样一个大背景,保险资金如何才能找准定位、谋定而动、行稳致远?
看大势者赚大钱。如果说中外历史沉浮勾勒的主要是大背景、一种理念性的指引,那么,本届政府的施政方略无疑是判断一国经济中期走势的重要依据。新一届政府以未来十年为导向勾勒了一幅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为保险资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所谓经济转型升级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且“转、升”的内容因时因地而不同。总理李克强给出的第一招是政府简政放权,给企业更多的责、权、利。他上任伊始就表示,国务院各部门还有1700多项行政审批,本届政府决心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到去年11月初,已经取消和下放221项;2014年计划再取消200项,也就是说两年完成五年任务的2/3。这对涉及众多审批环节的保险投资项目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一个信号,要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保险资金战略决策的指导思想也要相应转变。
可持续发展被明确体现在诸多决策环节。经济发展中已经发现其长期危害、只不过目前尚未引发公众集体关注的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具体情况很多,比如货币发行和环保就是两块试金石。货币超发迟早会诱发CPI涨幅过高或资产泡沫两种后果。我国目前对通胀尤其关注。2013年年中面临经济失速压力时,坚持没有采取货币放水的措施。总理后来多次提到这一经验。今年一季度在GDP跌至7.4%的情况下,政府依然保持了定力,不搞货币放水,而坚持推出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改革措施,坚持向改革要动力。
大幅度放开民间资金可以参与的投资领域,直接为保险资金打开一扇扇新窗口。打破垄断,对社会资金实行“法无禁止即可为”,可以说打开了无数的窗口;总理特别多次强调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这些基本上都是保险资金可以介入的领域。天地之广阔,可以说超出了保险机构的预期。
一是拓宽渠道或提高比例。新开的投资渠道有:2012年7月增加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权的范围;同年10月放开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信贷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方面放开了期货、期权及互换等,同时拓宽了境外投资范围;今年1月放开了创业板。关于提高投资比例,今年1月《保监会试点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政策》第一次取消了蓝筹股投资上限规定;但对比例制度做出重大调整的是今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所做的一系列创新。
二是顺应大资管时代浪潮,对保险资金管理实行双向开放,即保险资金可以委托基金、券商等非保险系机构进行管理,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可申请管理保险业以外的资金。2012年7月《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后续公告、同年10月《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两大文件设定了这种开放的制度框架。
三是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两级监管制度。从2003年前后开始,保监会力促保险公司对投资资金要在总公司进行集中管理。相应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也就集中在保监会,不在各地保监局下设机构。但随着保险公司总部向各省扩散、债权投资计划等资产也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为节省监管成本、便于就近跟踪,保监会开始试点在一些保监局专设投资监管对口机构,主要文件已在今年4月发布。
四是推出了一些借鉴银行经验的风险监管制度,比如刚性监管比例与柔性监测比例并用,以及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制度等。随着保险业债权投资计划等类似于贷款的资产规模大幅提高,引入这些制度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与保险业原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制度的衔接。
国家提供舞台、监管放开手脚,这就意味着保险资金能轻而易举“亮剑起舞”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政策空间虽然已经全面打开,但保险机构提高长期收益率的最终实现,尚需练就十八般武艺。
首先,必须积极参与改革蓝图的构建。国家推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蓝图,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没有需要探讨的问题或争论。相反,转型升级意味着新旧思路的较量、甚至各种群体之间利益的争夺。试举两例。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决策参考指标和各指标正常区间问题。GDP指标及其“保八”底线曾经发挥指挥棒作用。今天虽然已经不片面追求增长了,但其余威犹存。比如,去年12月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中期报告披露,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性指标都超额完成,但环保的约束性指标却很多没完成。这值得深思。其实,早在1983年底的第二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环保就已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把中国绝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写入了中学课本。但当今水土和空气污染状况只能让人感叹GDP高增长太诱人了。在国外鼓吹中国GDP即将超美国的今天,我们终于主动放慢脚步,变政府领跑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这不是一句政治意愿就够的,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及衔接方式是需要长期摸索的。市场经济不是政府少管经济那么简单,而是从执政理念到各方行为方式的变革。比如,我们提出稳增长就是为了保就业,那是否可以探讨以就业指标替代GDP作为国家宏观决策的目标?
其二是关于投资者保护和买者自负。这是刚刚发布的“新国九条”强调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四大原则之一,说明建立股市二十多年来,对这个原则性问题没有缕清楚。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各方具备自由交易的知识基础、相关信息和诚信约束。但这三大要件在股市中都不太具备。如果说知识欠缺可以实行买者自负的话,信息披露不规范和接连曝光的上市公司利益输送就是监管者的责任。上市公司担心信息披露过多泄露商业秘密,使得一些信批法规的执行大打折扣。一个可以探讨的思路是适度收缩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但试点股东查阅公司文件制度。
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货币是否超发、经济发展是否被土地财政绑架;国家给小微企业都免税了,是否可以免除投资者分红的所得税等等。可持续发展对于注重长期收益率的保险资金,简直是求之不得的雨露。大型保险机构都拥有比较强大的研究实力,应该在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中释放正能量。其次,以积极稳妥、道德投资的高标准,为保险资金争取投资利润和社会声誉的双丰收。
推动资本市场自身完善是必要的,但完全消除市场缺陷和机构钻营空间是不现实的。所以,倡导机构道德投资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念已经出现了若干年,比如社会责任投资、环境社会治理投资、三重底线投资和绿色投资等。在我国,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机构都在强调这些社会责任。但早年的基金黑幕事件和近年频出的“老鼠仓”事件证明,我们做得还不够。
今天,保险资金已经较大比例地介入透明度低一些的私募市场和非证券投资市场,所以更要“慎独”。防止上当受骗是一个方面,保持一个道德投资者的情操是另一方面。千万不要和有利益输送或倒卖土地等违法事件沾上边。
保险业一直重视诚信建设,曾经进行过“万人诚信宣言”等活动。但在人人说话胜过文学家的当代,人们更关注的是行动。已经有研究认为,若能吸引保险机构参股持股,将有利于强化公司治理。不管这个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至少说明人们对保险机构是何等期许。
监管部门在这方面一直是利剑高悬。比如在2012年“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发布仅仅一年半之后,近期又推出《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是在社会上信托风险事件露出苗头之际的及时举措。
当然,稳妥的道德投资并不是忽视利润的被动投资,而是不钻社会空子的阳光投资。
再者,需要在长期收益率上,打造保险资金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人们普遍认为,2012年保险资金放开信托、理财等投资渠道,与2011年至2012年期间一些保险公司股票投资亏损拉低行业投资收益率有关。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激进的信托、理财产品短期收益率超高,以至于分流了部分潜在的投保资金。
其实,无论从理论还是国外实践来看,保险机构都不能与中短期投资机构去较量阶段性收益率。这样,保险资金才能在处于劣势时保持定力、老百姓才能在你暂时困难时保持忠诚。再看现在,保险资金的收益率虽然上来了,但上市保险公司的估值为什么依然低迷?
原因之一,是有市场中人怀疑,保险机构参与的信托、理财等非标产品风险相当大,高收益率难以持续。不管这些观点依据是否确凿,它至少说明,在长期收益率上已经打造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机构还比较少,在民众中不足以抵消质疑。与此同时,保险资金的风险管控措施也面临挑战。
近年来,保监会在保险资金风险管控方面,可谓多措并举、不遗余力。比如,为防止非标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已经指定保险资产管理协会负责相关产品的登记注册和二级市场建设;在每项资产管理法规都有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最近又单独发布了风险五级分类办法;去年10月和今年4月半年之内连续两次召开投资风险培训会等等。在监管举措连连之际,各保险公司无疑也会做出程度不同的努力。
但是,诸多历史案例表明,发生了投资危机的保险公司并非不懂或不重视风险管理。比如,AIG的投资风险管理在危机之前被奉为典范。美国寿险公司为什么要在通用账户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个单独账户?单独账户的股票投资占比80%以上,而通用账户对无关联关系普通股的平均投资比例只有1.5%?原因就是,没有人能保证股票组合的偿付能力可以随时满足传统险的要求。所以,高风险资产占比一旦超过一定限度,你在享受其高收益率的同时,就要有忍受其兴风作浪的心理准备:如果风险管理到位一些,当然危害的频率和程度就低一些。所以我们必须如履薄冰地牢记:保险机构在风险管控上仍面临一定的挑战,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保险机构要以积极稳妥、道德投资的高标准,为保险资金争取投资利润和社会声誉的双丰收,在长期收益率上,打造保险资金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九万亿保险资金与经济转型升级。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