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 即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更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 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
社保 养老金 如何计算?
社保养老金每年确定一个基数,这个基数为上年月平均工资(收入),然后按个人8%,公司20%的比例缴纳养老金,个人的8%全部进入个人帐户,公司的20%有一小部分(本人的是3%)也转入个人帐户,相当于按基数的11%入个人帐户。剩下的17%则归入社会上的社保基金。
而我们若干年后退休了,所得到的养老金数额算法如下:
退休那年的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注意: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加上退休时养老金个人帐户总额除以120。
加入你退休的前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为2000元,这一点,你可以得到2000*20%=400元,个人户头有6万元,60000/120=500元,合计是900元。
倒算回来,假设工龄是20年,则每月个人户头要交250元。250/11%*8%=182元,如果算上20年的个人帐户利息,也得每月扣个人170元。
假设将这170元每月存入银行,20年后,户头有42000元,两者的差额为18000元,但是银行的42000可以一次提取出来,而养老金得逐月领取。而且社会平均工资这个数字比较模糊,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个数字普遍是偏低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是社会养老金,就不能单单考虑自己,而要考虑到若干年后,社会进入老龄化以后,谁来照顾老人群体?前阵子看到报道,社保基金的缺口达2万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的数字啊?更何况,我们自己除了的养老金之外,现在每个月的住房公积金,退休以后也可以作为养老用的嘛。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