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很多人也许还记得蛇年伊始,平安马明哲说过“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有人解读为腾讯、阿里(不解为啥没有百度)。
这两年保险公司进军电商不亦乐乎,不乏斥资成立专业电商公司的,乱哄哄没啥成效——看到大伙儿往这个行当里扔钱,互联网公司表面上笑而不语,私底下拍手称快、乐不可支。
保险产业电商(不是保险公司电商),不是保险大院儿里某个、某几个保险公司能做到的,需要的是全行业上下游通力合作、出钱出人出力,引入行业外的资源、借助新技术、引入制造业的流程化、快销的品牌经营和销售管理、互联网的合纵连横,来打破藩篱、建立新秩序。
然而,业内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有此能力,甚至某个环节上的多个企业合作,也做不到——倒是不乏有此视野和雄心者,比如:平安。行业以外呢?有!就是那个要“改变银行”的人——阿里马云。
下游:阿里拥有实实在在消费的网购人群,以及与保险相关联的消费平台淘宝、天猫、数据(还记得那个纸尿片与啤酒关联销售的案例吗?)。阿里自己就是一个巨大的中介,一个可以、足以代替所有中介的平台——说“阿里要消灭中介”,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中游:目前做保险网销,作为分销渠道的经纪、专兼业代理等,需要与各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业务系统接口,管理接口、更新产品及规则等,对于保险公司和分销渠道来说极为耗时繁琐——解决办法是建立全行业的、国家级的、统一标准的行业接口平台,上下游企业只需要一次性接入,设立开关,统一管理,按照使用量付费,两头省钱省事儿还快、中间受益。这注定是个商业化的平台,所以最好有商业企业来建设运营——这个事儿投入不少,懂行的保险公司不大可能做别人受益的事儿!这个接入服务极有可能由一个个建立在“云”里的平台来承担,谁可能来做?阿里云!
上游:保险业认为互联网企业不懂风险经营,互联网则认为保险不懂与时俱进、不开放,两相融合确有文人相轻之势。保险公司多迫于形势不得不进入电商,但无一不对网络巨头又敬又怕、爱恨交织,却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主动进入电商多年的平安选择了“竞合”之路,三马诞生貌似受益最大的是即将拥抱巨量客户和市场资源的平安(虽然目前宣布的业务重点是虚拟保险,可能还有挂钩小贷的还款责任保险以切入庞大的类P2P),但实际上互联网企业阿里和腾讯,却借此率先打通了进入保险行业上游的道路,占据“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剩下的就是用资金换人才的事儿了(有人心动想跳槽了——别扯了,网络公司不大瞧得起干保险的)。
更可怕的是,金融流通链条畅行无阻所需的银行、信用等,都可以借由阿里占据绝对优势的资金、支付、关系等衍生出来,这些都是传统金融行业缺失的——更不用说技术、活力、创造力等。腾讯有强关系资源,但财付通毕竟薄弱。
与保险行业(甚至其它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与互联网企业相比,阿里在上游都已经占据先手、拿到了芝麻开门的钥匙,就看他能不能把这个先手保持下去。
从上、中、下游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到业态的变化。目前唯一在全产业链上已经完成布局的,只有阿里:在中游的中间云平台上,阿里极有可能先从车险开始,进而进入人身险领域;上游则手握众安牌照,行业基础平台中更拥有得天独厚的支付、信用等。
解决打通瓶颈与否的关键,正是中游的“中间接入云平台”,未来所有网络保险品牌的业务,上下游企业都不得不依赖这座“跨海大桥”,即便阿里体系内的淘宝、天猫,以及腾讯甚至三马众安,都将是这个唯一平台的用户,否则时效、成本都无法优化,品牌、产品、服务上的优势会被市场反应速度缓慢、无法降低的边际成本给吞噬掉势、进而丧失竞争优势。这一点,往日的保险大佬们无论是否能预见,但肯定很不喜欢——一来不喜欢受制于人,二来更不喜欢受制于一个没有保险资历的逆袭屌丝——太没面子了。
笔者认为:马明哲的深谋远虑正是由此而来——平安有综合金融、无与伦比的创新和整合能力,也不缺钱,但终究只是“单一品牌”,而且只占上游,暂时无法布局整个产业链。
遗憾的是:整个保险行业能感知到这个暗影的人少之又少,更没有谁有能力能振臂一呼,只有掌舵平安的司机警觉到了前方路上未知的风险(得赞一下到底是“老马识途”)。这个本来应该由行业协会或者中介协会来研究、规划、振臂一呼的大事儿,理应在保险大院里解决的事儿,却把掌握自己命脉的机会交到了“外来小子”手里——实在是颜面尽失。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事儿发生,束手无策。
保险丛林中,阿里这只巨兽已经悄然潜行,正在虎视眈眈保险乃至整个金融业,阿里的手已经伸向了保险业脖子——各位保险大佬们,有没有觉得窒息?去问问你们跟电商洽谈“合作”的员工,是否仰视过阿里系员工的鼻孔?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