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显示,儿童有心理疾病的几率占20%。儿科精神医师表示,儿童心理障碍问题如果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会影响其一生。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很重要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家庭环境复杂而微妙,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稳定、积极向上,家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懂得爱与尊重,且更自信。这样的家庭也能让孩子有巨大的心理依靠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是沉闷压抑且充满矛盾的,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这种家庭成长的小孩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喜怒无常、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爱交际、孤僻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中国式家家长还有一种不太利于小孩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打压式教育。
下面这个场景我想大家都很熟悉:
小孩回到家后开心地说:“爸!妈!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95分。”
妈妈第一句话是:“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爸爸紧接着:“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
等到孩子脸色的喜悦消失,躲回自己房间,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可能爸妈是担心夸奖让孩子骄傲,但这会挫败孩子想得到父母认同的热情。所以多夸夸孩子吧,当ta真的做得特别棒,仰头期待你夸奖的时候。
这两个信号不能忽视
有的小孩性格急躁易怒,有的小孩生性怯懦不爱上学,有的小孩怕生非常粘妈妈,有的小孩到上学年纪了还是很爱吃手指......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太皮了,殊不知有些不良行为其实属于心理问题。
1.过度恐惧
孩子对外界的认知还不清晰,有时对不了解的事物有害怕的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度恐惧”就要引起家长重视了。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宝宝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因此这时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ta、安抚ta,不能觉着这是小事“小孩子嘛,哭一下就好了”,更不能去吓唬孩子。家长在安慰孩子的同时也可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2.退缩行为
有的孩子天性怕生,但如果超过了一个度,家长就要重视起来了。比如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爱与他人讲话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孩子面对环境周遭所表现出来的退缩行为,其实是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一般而言,家长过分迁就和照顾的小孩退缩行为越严重。
当发现孩子有退缩行为时,家长就要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帮助孩子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如何预防儿童心理疾病
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生活快节奏、互联网信息、消费观、溺爱等,都使儿童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有:多动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网络综合症、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异食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焦虑症、抑郁症等。
三岁孩童最需要关注
0-3岁是孩子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妈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妈妈是上班族,下班后尽量减少应酬多陪陪小孩,这个时期的小孩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他也不会嫌多。
6岁孩童,需走心陪伴
3-6岁的小孩探索欲望开始形成,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做孩子玩伴的同时做他探索世界时的靠山。
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因为3到6岁时,孩子的探索欲望开始形成,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在,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
6到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这个时期的小孩已经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了,有时可能会在学校收到一些负面评价,或者觉得不如别人。这时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喜欢你。
青春期的还需要信任
青春期的小孩可能有点糟糕,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叛逆期。一开始从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儿童心理健康这块家长要注意起来,不然可能会对孩子日后的人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帮到有需要的家长。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