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已经数年有余,然而外资在中国的市场并非如鱼得水,外资险企在中国投资市场纷纷收缩,纽约人寿全面撤出海尔纽约人寿的消息甚嚣尘上,外资明显水土不服。
外资险企“本土化”瓶颈
海尔纽约人寿是海尔集团和纽约人寿各自以50%的持股比例于2002年在中国创立的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总部坐落在上海,当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35亿元。
导报记者发现,成立8年来,海尔纽约人寿除上海本部外,仅仅开设了四川、青岛、江苏、湖北、山东等5家分公司,业务范围也限制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5省市以内。
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去年前11个月,海尔纽约人寿总保费收入41709.42万元,在28家合资寿险公司中排名第21位,占寿险市场份额的0.043%。
对于出清海尔纽约人寿股权,纽约人寿保险国际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穆慈说:“一个主要股东拥有人寿保险公司的多数股权是最佳的选择,海尔最适合带领合资公司向前发展。在海尔和纽约人寿的共同努力下,海尔纽约人寿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业务基础,现在我们决定与海尔和明治安田生命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后,纽约人寿将把公司的财务、管理资源专注于其他市场,为广大保险客户提供服务。”
早在去年3月,因为盈利前景不明朗,纽约人寿将全面撤出海尔纽约人寿的消息甚嚣尘上,这距离其成立合资公司整整7年,被指为难逃“七年之痒”。但是海尔以“这完全是市场谣传,目前不存在外资股东撤出一说”否认了这一消息(本报2010年3月31日A1版《海尔纽约人寿“七年之痒”?》曾予报道)。
“即使在今天,我国保险市场仍然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寿险市场来看,全国人寿保单持有量不到总人口的10%,目前全世界寿险保单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为150%,最高的日本接近600%,我国台湾地区超过230%,我国香港也突破100%。
“我国保险业还是一个年轻弱小的行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郝演苏说。
但是,外资保险业在中国遇到了前进中的曲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从2005年,外资寿险公司扩张至9%的市场占比之后就开始下降,目前的市场份额在5%左右。外资财险公司在过去5年中的市场份额,始终徘徊在1%左右,加上我国的保险监管政策限制外资经营“交强险”,外资保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一直以来难有所作为。
“我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外资保险公司‘本土化’的困难。”郝演苏告诉导报记者,我国保险市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发展潜力虽大,但是全社会保险意识不高,加上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民俗习惯,导致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国情,发展壮大存在难度。另外,保险监管部门对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分公司的审批较为严格,网点数量少,也是外资保险公司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海尔纽约变身海尔人寿纽约人寿退出
由于外资股比超过了25%,新公司将仍然保持其合资公司的性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海尔掌握了新合资公司的控股权,海尔纽约人寿也因此更名为海尔人寿。
对于为何退出,这家创建于1845年的百年老店给出的说法是:“在经过缜密评估确定新的合资公司未来的最佳战略方向之后,合作双方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主要股东拥有人寿保险公司的多数股权是最佳的选择,海尔最适合带领合资公司向前发展。”
但即使这个理由成立,纽约人寿也完全可以用减少股份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彻底退出。在业内人士看来,其真正退出的原因可能是纽约人寿在这场“合资婚姻”中难以看到盈利的前景,而海尔也不满目前的经营状况。
这么一个典型的外退内进案例,在国内保险业却绝非孤案。外资股东的退出各有其因,一方面可能是受累金融风暴而心有余力不足,但更重要的一个导火索则是,合资寿险公司效益不如预期、中外方股东存在分歧所暴露出的问题“婚姻”。
业内人士说,为符合准入门槛(外资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必须以合资形式进入)、掌握话语权和降低经营成本,当年进入中国市场时,外资通常把非保险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保险经验丰富的外资方和资本雄厚却从未涉足保险领域的中资方,这样的结合为之后双方在经营理念上的冲突埋下隐患。
中方看重短期效益,外方注重长期经营,双方经营思路的冲突已经表现在了具体业务拓展上。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总经理坦言,5050的合资比例决定了,谁说“是”都不算,谁说“不是”都算,因为每一方都可以否决对方。
在问题婚姻下产生的内耗,致使部分外资或中资股东有了退出之意。从目前外资退出案例看,有中方股东选择接盘的,如海尔接手纽约人寿手中25%的海尔纽约人寿股权,加拿大永明金融把光大永明人寿中的部分股权转给光大集团;也有财大气粗的中资银行强势接手的,如建行接手荷兰国际集团手持的50%太平洋安泰人寿股权,工行收购法国安盛手持的金盛人寿部分股权。
事实上,一出一进也是我国保险业退出机制日臻完善的另一鲜活注脚。业内人士认为,“强扭的瓜不甜”,对于这些合资公司而言,一旦顺利完成股东变更,很可能就是一次“重生”。虽然更名后要付出更多的品牌推广及整合运作成本,但相比这些成本而言,调整经营思路及领导班子后重新抓住一次进入市场的良机,是更难能可贵的。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